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看戏

2022-07-30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看戏

文:田世欣丨图:网络

小时候,乡村农民耧犁耙耪,点种锄收,终年不辍劳作。但每年本村庙会前后,村里总会请来剧团演几天戏,尽情地享受一年来那份难得的愉悦与惬意。这已成了豫中乡村的民风。

约戏班子是唱戏的前奏,就是和剧团联系有关演出事宜。这件事都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组成,比如老支书呀,老党员呀,他们平时热衷于看戏,又有很高威望,这些事自然便落到他们身上了!这约戏也不是很难的事,附近乡镇就有豫剧团,只要他们几个一去,还真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看戏

约戏后,村里就开始忙乎着搭戏台。在搭建戏台的同时,每家每户都要邀亲约客,纷纷把自家的七姑八姨和出嫁的女儿接来赶会,刚结婚不久的小伙子还要把他们的岳父母接来。还要准备好酒好菜,把家里珍藏的味道独特的食品统统拿出来,让他们品尝。

演出当天,四里八村的乡亲都会来观看演出。做生意的人们也会蜂拥而至,各种货物琳琅满目,烧饼、油条、糖葫芦、麻花儿、水煎包等各种小吃也应有尽有。小商小贩,竞相叫卖,那韵律虽不尽相同,但交织起来,却十分和谐,特别爱听。

看戏

夕阳还有一树顶高时,家家的烟囱就升腾起一缕缕淡蓝色的炊烟,村中弥漫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而后,家家亲朋欢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其乐融融。而戏场上早已摆满了小凳子、小椅子、小马扎……戏台上已有三五个村童台上台下猴子一样又蹿又跳,不停扮着鬼脸。夜幕降临,最先响起的是“咚咚呛、咚咚呛……”打闹台的锣鼓声。听到紧张的锣鼓声响,赶来听戏的人们加快了脚步。锣鼓声一停,台下面已经集聚了乌压压的观众。人们呼朋引伴,吵闹取笑,无所顾忌。

戏开演了。河南豫剧那优美的唱腔和伴奏声响彻夜空,能听到几里路。尽管上演的都是听了多遍的《打金枝》、《三哭殿》、《花打朝》、《秦香莲》、《穆桂英挂帅》等传统戏,人们总是听得如醉如痴。文武百官、青衣花旦、忠良奸佞、国事家事,在戏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演绎。人们在古老淳朴的乡戏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升华,同时也领略到那份浓浓的乡土氛围和酽的人间亲情……

看戏

戏台顶的几个白炽灯泡通亮,台上照得如同白昼,台下衬得黑乎乎一片。爱听戏的人们仰望着戏台上穿得花花绿绿的三皇五将、公主小姐们走马灯式的迈步登场,听得如痴如醉。那委婉缠绵的韵味,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渗着泥香味儿的乡间空气里久久回荡。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村中大人们一般都到戏场听戏,他们喜欢听戏也不愿听歌舞团那些震耳欲聋的迪斯科和霹雳舞。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们,更是忠实的戏迷,对什么戏中什么唱词早已熟记于心,台上某一个角色的唱词错误也逃不过他们敏锐的耳朵。他们不时还会交换一下对某某角色的看法,谁的嗓子好、唱得好,谁的动作到位,谁的“三花”表演逼真滑稽。各个都能评头论足讲出个道道儿来。

看戏

年轻人则对戏剧的兴趣不大,他们往往到戏场上转悠两下,就使个眼神,约出自己的心上人,趁着苍茫夜色,钻进村后的小树林或村头的麦秸垛里,卿卿我我,缠缠绵绵。是唱戏给他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戏台口里最活跃的是小孩子们,他们不是拱在戏台下面玩猫儿钻洞的游戏,就是你争我抢地爬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要么就是一大群疯了似的在台子后面的草垛上“上窜下跳”,直到有人“通风报信”,主人骂着一路跑来,一群“小坏蛋”们便“嘎嘎”地笑着一哄而散。

这个村的戏还没结束,下个村就来约戏了。于是,戏刚一唱完,剧团就收拾好戏箱行李,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剧团挪到哪个村,观众也会跟随到哪个村,又会开始新一轮轰轰烈烈的演出。时光流转,往事如烟。几十年后,当人们谈及当年,脸上仍溢满幸福的笑容。正是这样的村戏,在那贫瘠的年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欢乐。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张福利——勇当现代钧瓷艺术拓荒者

禹州​张福利——勇当现代钧瓷艺术拓荒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