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钧瓷“窑变”之魅与各大博物所收藏的精美钧瓷作品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传说钧台是大禹传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般认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色著称于世,特别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大振。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之外,最为世所珍的是铜红窑变釉,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便是对钧瓷艺术价值的最好表述。金、元时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许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庞大的钧窑体系。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也都曾烧造仿钧釉瓷器。由此可见钧窑影响之大。
钧窑作品的艺术魅力,归根揭底在于钧釉。从外观上看,钧釉基本上都是浓淡不一的天蓝色乳光釉,釉层乳浊、不透明,施釉较厚,可遮盖胎体的颜色和缺陷。
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钧釉属于典型的“液—液”分相釉,釉料化学组成的特点是高硅低铝,并含有磷、钛、钙等元素,因而能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液相分离,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微小颗粒和气泡,将入射光线散射,致使釉层乳浊不透明、釉面呈现柔润的天蓝色乳光。
同时,铜红窑变现象也是钧釉的重要特征之一。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剂而形成的偶然现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自然,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装饰。
总体上来说,钧釉窑变的艺术效果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虽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
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一些优秀钧瓷作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本文所展示钧瓷精品以故宫博物院为主,辅以禹州市钧台窑址历年考古发现所得标本及其他博物馆所藏具有代表性的钧窑完整器,力求较为全面反映传世和出土钧窑瓷器的风貌,供读者欣赏。
为便于各位钧友更好的了解钧窑作品特点和窑变艺术魅力,小编收集了部分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津博物馆等知名收藏机构所所藏钧窑及仿钧窑(釉)瓷器图片,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北宋
高2.9cm,口径13.3cm,足径8cm
盘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浅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及盘壁出筋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卧足盘
北宋
高2.3cm,口径12.6cm ,底径3.8cm
盘敞口,浅弧腹,平底,卧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露出黄灰色胎体。卧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盘
北宋
高4.3cm,口径18.4cm,足径6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北宋
高2.5cm,口径17.7cm,足径10.4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北宋
高3cm,口径19cm,足径6.5cm
盘折沿,六瓣菱花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底部无釉。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
北宋
高2.6cm,口横23.7cm,口纵12.2cm
底横18cm,底纵7.5cm
盘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浅弧腹,平底。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盏托
北宋
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
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
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钧窑天蓝釉碟
北宋
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件器物之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北宋
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
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钧窑月白釉瓶
北宋
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
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
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
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北宋
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
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钧窑月白釉梅瓶
北宋
高29cm,口径4.8cm,足径7.5cm
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流行。
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润泽,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钧窑天蓝釉折沿洗
北宋—金
高7.6cm,口径31.1cm,底径15cm
天津博物馆藏
洗折沿,弧壁,玉璧形底。通体内、外施天蓝色釉,釉中有褐色杂质斑痕,外底无釉。

钧窑天蓝釉缸
北宋—金
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
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北宋—金
高20cm,口颈26cm,底径14.5cm
炉直口,深腹折底,宽圈足。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现象。口沿、足边处呈酱色。
“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北宋—金
高7.2cm,口径7.9cm,足距5cm
炉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钧窑烧造做工考究的陈设用瓷,如花盆、花盆托、鼓钉洗、出戟尊等。
这类陈设用瓷在清宫中多有收藏,被称为传世钧瓷。除此之外,钧窑也生产碗、盘、瓶、炉等日用品,产品多施天蓝色釉。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北宋—金
高4.9cm,口径6.1cm,足距3.5cm
炉唇口出沿,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铜盖。通体施天蓝色釉,足上施酱釉。钧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瓷窑,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
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
北宋—金
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
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
金
通高9cm,口径6.2cm,足径4.8cm
罐敛口、鼓腹,圈足。状如鸡心,故名“鸡心罐”。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钮。外施天蓝色釉,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传统钧瓷釉色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不胜枚举;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钧瓷通常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金—元
高25.5cm,口径5.2cm,足径10.9cm
瓶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丰满,制作精致。从传世钧窑瓷器来看,葫芦瓶较为少见。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元
高3.5cm,口径12cm,足径5.5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碗
元
高9cm,口径18.5cm,足径5.6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此碗碗足较宋代高,且底部无釉,显示出元代钧窑产品的特征。


钧窑天蓝釉盘
元—明初
高3.2cm,口径13.1cm,底径7.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罐
元—明初
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元
通高24cm,口径14.5cm,足距10cm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细腻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
北宋
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
北宋
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绚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北宋—金
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
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形状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征,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窑变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北宋—金
高8.2cm,口径20cm,底径6.5cm
开封市博物馆藏
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碗内施天青色釉,内壁有一大块玫瑰紫色斑,斑上有数点鹦哥绿。外壁满施玫瑰紫色釉。
此碗造型规整,胎质坚致,釉质莹润,窑变色彩艳丽如同朝霞彩云,堪称北宋至金代钧窑瓷器中的珍品。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高7.8cm,口径24cm,足距13.5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弧形腹壁,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目字“二”。
盆托内部釉面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独有的特点。三个云头形足与器形搭配谐调,加之所施绚丽的玫瑰紫色釉,愈显器物的精美。
钧窑始烧于北宋,最初为民间所建,因烧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犹如绚丽的晚霞,异常美观,北宋晚期被宫廷看中。
由于当时宫廷用于种植花木的盆、奁及室内陈设器皿的需用量大增,朝廷遂抽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附近建立官窑,专门烧造宫廷陈设用瓷。
此件器物釉质肥润,色彩绚丽,是官钧中的珍品。底部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二”,表明其为整套器物中较大者。

钧窑天蓝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
高6.9cm,口径23cm,底径15cm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口呈菱花形,宽平折沿,外沿起边,瓜棱状弧腹,与花口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釉色天蓝,釉面光亮,匀净细润。满釉支烧。

钧窑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
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
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钧窑葵花式花盆(残片)
北宋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
宋
高6cm,口径19cm,足距8cm
清宫旧藏
花盆托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内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涂酱色釉汁,并有刻划的数目字“十”。
此种刻划数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托,应与同式样的刻划相同数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数目字“十”表明这是同类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钧窑天蓝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
高7.9cm,口径23.8cm,底径15cm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花盆托葵花口,宽平折沿,外沿起边,弧腹呈瓜棱状,分别与花口和足部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釉色天蓝,釉面莹润。满釉支烧。
两岸故宫比较,不谈紫禁城建筑,只论藏品,北京故宫除了清代宫廷文物占优势外,藏品总数量也多于台北故宫,但论及最精品级文物的数量,特别是书画、瓷器、珐琅器等传世文物,台北故宫要胜出。
不过全国范围来说,故宫主要是书画瓷器宫廷文物强,建国后的出土文物收藏,国博远胜故宫,国内省级博物馆也是各擅胜场。

钧窑葵花式三足花盆托(残片)
北宋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高8.1cm,口径21.6cm,足距13.7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敛口,折沿,鼓腹,底出边,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凸起、凹进六条线纹。通体满釉,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底边釉薄处呈酱色。
造型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层较厚,为避免烧成时塌底,外底留下用一圈支钉支烧留下的钉痕。
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九”,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数目字“七”,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应为清宫后刻。新刻数目字与旧刻不同,可能是清宫为了与造型、釉色相近的花盆配套使用。

钧窑月白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复)
元—明初
高9.6cm,口径24.5cm,底径17.6cm
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制药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花盆托呈葵花形,敞口,平沿,深腹壁,平底,矮圈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
月白色窑变釉,光亮莹润,边棱处呈褐黄色,底部涂有酱色釉汁。胎质坚致,胎色灰白。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
高12.7cm,口横21.7cm,口纵16.8cm
足横12cm,足纵8.4cm
花盆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
此花盆的釉层比其它官钧窑产品稍薄。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有刻划的数目字“七”。
南宋哥窑也烧造同样造型的花盆,或许是受到北宋钧窑器形的影响。

钧窑海棠式四足花盆(残片)
北宋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
高5cm,口横17.4cm,口纵13.8cm
花盆托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浅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边均釉呈酱色。
此件花盆托的釉层比其它的官钧窑产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刻有数目字“八”,表明这件器物为同套器物中较小者。
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变化,使得原本单一的造型显得多姿多彩,体现了钧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应与刻有相同数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01禹州传统文化||铜匠老黄
丁当丁当的响亮,是从襄城县北街一个小院子里传出来的。花甲[详细]
- 02刚刚,禹州又因他扬名了!
近日水利部官网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大禹妥妥占据榜首[详细]
- 03大禹故事传承人深度解读禹州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详细]
- 04禹州市5个项目被列入第五批河南
7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详细]
- 05禹州钧瓷的八美、五色,你不可不
钧瓷以其玄妙独有的自然窑变艺术,创造出绚丽缤纷、千变万化[详细]
- 06禹州何以为“药都”
文:韩永奇|图:网络 禹州是药都,药都有禹州,禹州百万人民[详细]
- 07禹州宣和·闻德评级中心揭牌、授
2020年7月17日上午,禹州市宣和闻德评级中心揭牌、授牌仪式在禹[详细]
- 08禹州钧瓷又又又又获得国家级荣誉
好消息!好消息!! 我们的钧瓷又又又又获得国家级荣誉啦![详细]
- 09禹州陶瓷喜获大奖
盛夏的青岛,海风习习,流光溢彩。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青岛[详细]
- 01禹州三项上榜?!2019河南文化
今天是21世纪10年代最后一天小编总觉得必须得有一件开心事陪伴[详细]
- 02吕祖阁的那些人那些事(续)
杜希春问路 当时有位豪门贵宴请客人,特邀杜希春前去作客,由[详细]
- 03你好!许昌——《神垕古镇》
《神垕古镇》作者:赵献东 中原有古镇,居禹州,曰神垕,乃华[详细]
- 04孔相卿钧瓷作品“圆梦中华”、“
图一 香山革命纪念馆 9月12日上午,香山革命纪念馆举行了孔相[详细]
- 05大禹故事传承人深度解读禹州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详细]
- 06禹州无梁镇龙门村药王孙思邈墓冢
药王孙思邈是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世[详细]
- 07钧窑万彩”钧瓷非遗文化走进上海
11月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博物馆展厅内高朋满座,嘉宾云集[详细]
- 08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与发展
神垕镇是禹县西南重镇,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钧瓷产地。神垕镇地[详细]
- 09“钧瓷界的神仙眷侣”之娄高强、
娄高强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青年陶艺家 河南省民间工艺[详细]
- 01化感悟钧瓷 · 水墨画意象
文:苏建民丨图:网络 没有线条,却兼五彩。当带着水墨画意象[详细]
- 02禹州陶瓷官署“金牛贺岁”2021钧
关于陶瓷官署举办金牛贺岁2021钧瓷作品展作品征集通知 为集中[详细]
- 03禹州朱阁镇祁庄村的古槐树
朱阁镇祁庄村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槐树,五六个青年人手拉手才能[详细]
- 04434名!禹州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详细]
- 05禹州何以为“药都”
文:韩永奇|图:网络 禹州是药都,药都有禹州,禹州百万人民[详细]
- 06禹州钧瓷走向世界,四国邮票一起
在千年烟火不熄的钧瓷古镇禹州神垕,窑炉座座,窑口林立,一[详细]
- 07好嗨哟!大年初二禹州神垕古镇景
欢欢喜喜迎新春,红红火火过大年。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神垕[详细]
- 08神垕印象——“中共禹郏县委”游
文 图:赵俊领 从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的禹州市区,沿禹神快速[详细]
- 09禹州神垕古镇鸿翠湾|百里生态山
走入神垕千年画卷,卸去一身俗世尘嚣,领略钧瓷典雅唯美,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