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禹州说禹

2023-02-19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禹州说禹

禹州说禹

作者丨刘彦卿

图片丨网络

来到禹州采风,得知这里有“三都”之称。三都者,夏都、瓷都、药都也。

三都之中,夏都居首。因我的家乡洛阳也有“夏都”之称,顿时引发我对禹州及其与夏都密切相关的“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禹州,最早称阳翟。因舜时大禹治水成功,在此受封为夏伯,因此禹境又有“夏邑”“夏国”“禹(虞)国”之称。对此,《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史料有明确记载:“颍川郡阳翟,夏禹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禹州说禹

古人把大禹走过的地方叫做“禹迹”,也就是禹走过留下脚印的地方。托名为大禹所作的《禹贡》,从山川形势把最早的中国区分出九个地理板块,即九州。当年大禹治水,巡行九州的路线,以龙门口(河津、韩城间的禹门口)为起点,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的顺序转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龙门口,九州大地,留下了茫茫禹迹。

我们很难想象有哪一个君王能够像大禹这样走这么大的一圈。所以,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禹是一个传说人物。他甚至认为,大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虫,他认为对大禹的考察应当从古人的祭祀活动入手。顾先生的这个观点在1923年提出后,直到其晚年仍然坚持。其实,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就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禹,虫也”“鲧,鱼也”之注解,与顾颉刚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有研究者指出,鲧、禹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姓名,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姓名,可以称为鲧族、禹族。因为一个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业的。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严格来说仅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

其实,虫是古代对于走兽爬虫的统称,而不是单指狭义的蠕虫一类的小虫虫。在中原地区,至今仍把“蛇”称为“小龙”“长虫”,把老虎称为“大虫”。民国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优势地位,而夏族就是龙族。为此,他还列出七条证据来论述。夏族禹族为龙,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于是,我们可以说古文禹是一条虫,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禹是一条龙。这与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禹州说禹

“武松打虎”的故事,经《水浒传》传播后,早已家喻户晓。其实,在古代不仅山东地区闹过虎患,中原的禹州也有类似的“大虫之灾”。相传汉代时禹州僧弘岭一带有个古寺,寺院周围常有猛虎在夜里出来涂炭生灵。后来,寺院里一匹用来驮粮食拉石磨的白马和老虎进行了几番殊死搏斗,才消除了虎患。白马也在虎斗中遍体鳞伤,倒地而亡。为了纪念白马勇斗猛虎为民除害的壮举,人们遂将寺院更名为“白马寺”。

当年的茫茫禹迹,留下了好多以“禹”命名的行政区划名称,如:河南开封市的禹王台区,山东德州的禹城市,浙江杭州的余杭区(原名禹杭县),安徽蚌埠的禹会区,湖北黄州的禹王城街道,等等。这些名字中带“禹”的地方,纷纷宗大禹,认夏祖。好多地方甚至还不惜代价,下大力气打造“大禹故里”。

据新近出土的简帛文献中,记载大禹事迹比较多的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此文献虽然没有提供大禹出生地的直接证据,却有不少诸如“夏祖颛顼而宗禹”、禹母“观于伊而得之”之语,让大多专家学者认为大禹故里在河南登封、禹州一带是比较靠谱的。

禹州说禹

禹州之“禹”,更多的还应与“钧”有关。

据说,禹的儿子启在禹州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并大飨诸侯。大宴群臣之地便是钧台,所以,古钧台有夏代的“天安门”之说,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

“钧”有天之中、地之中之意。“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天地之中。”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下者谓之钧,权力的中心谓之钧,帝王的尊称谓之君,夏王朝又建在天地之中。于是,便在天地之中建造了钧台。从此,禹州与“钧”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禹州说禹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因州有古“钧台”遗迹,颍顺州(颍川郡)更名为钧州。直到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才将钧州改为禹州。钧州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391年,但禹州人似乎更钟情钧州。在今禹州境内,除了钧台外,还有大钧山、小钧山、钧台坡等山水名字,更有让人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钧瓷。这些禹州名物聚合在一起,骤然间便使得“天下谁人不识钧”!

两天的采风,耳边不时听到有人对禹州由衷的赞叹。是啊!既有神话传说的遥远和古朴,又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神妙;既有千年夏都之历史厚重,又有现代城市的文明浸染--禹州怎不魅力四射,令人神往!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雷公故里——禹州方山

雷公故里——禹州方山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