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禹州十三碗

2020-06-03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禹州十三碗

禹州古称钧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传统十三碗更成为禹州美食文化当之无愧的精华。

十三碗源于禹州西部乡民重大庆典宴席必备之“佳肴”,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取自禹州本土普通食材,绝没有山珍海味的奢华,主料为猪肉、豆腐,辅料是焖子、粉条。农家往往在娶亲、嫁女、吃喜面条的喜庆之日,宰杀一头自家经年圈养的肥猪,用自家豆子磨上一筐豆腐,配以禹州优质红薯加工的粉条,请上邻近闻名的三、五乡厨精心料理而成一套盛宴,后经历代刻意琢磨,传承发展,终于成就了禹州特色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

用做十三碗的很多食材先要经过水煮或油炸,待客之日再装进小碗上笼蒸制。上桌前从笼蒸中端出倒扣在硕大的粗瓷海碗里,再冲上酸汤,撒上葱花、姜末、芫荽和红辣椒角儿,一碗碗汤汤水水,热热乎乎,透着诱人香气的十三碗就用托盘端上桌了。如果谁能一口气儿吃上数块肥肥的肘子条子肉,那会被人夸作有好口福哩。

为什么要上十三碗呢?原来,“13”这个数字蕴含“一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娶亲嫁女还是生小孩儿,大家都希望新人或孩子一生平安、幸福。还有种说法是每年十二个月加上个闰月恰好十三,寓意全年幸福美满、五谷丰登。

禹州十三碗

十三碗上菜顺序有着“严格”的规矩。民间有句口头禅叫:头碗“鸡”、二碗“鱼”、三碗上的“大肉皮”。

由于“鸡”、“鱼”蕴含着“吉祥”、“有余”的含意,因此,农家“盛宴”是以鸡鱼为标志的。而早年,鸡、鱼并不丰足,乡厨便巧生智慧,借猪排生里脊,取其诸音以“脊”代鸡,制成头碗“鸡”。二碗鱼也是假鱼。用豆腐玉米面做成小鱼形状,再细加制作,虽非真鱼却味道鲜美。三碗上的“大肉皮”是取上好的猪前肘,煮六成熟、切块、过油、焖子打底上笼蒸制后冲汤而成。第四碗上蒜莱。蒜莱一上来,那就算正式上菜啦,伴着蒜菜上桌正宗够味儿的习俗是,宴席的主事者当院响亮地吆喝一声“上馍啦”,帮忙照事儿者就每人提一竹篮馍头,挨桌分送。

禹州十三碗

上甜米饭和山楂汤这两道莱前,传莱者会用托盘送上一碗凉水,这是莱由咸变甜怕串味,让客人用来涮汤勺的,若是没见过“世面”者舀了喝下,是会被人笑掉牙的。

借十三碗衍生出乡间质朴的礼仪也是很有意思的。十三碗的头道鸡上桌伊始,就是郑重规范用餐礼仪的开始。待“鸡”被端上桌面,主客方的长者会当即离席到灶间给厨子敬酒、封红包,以表谢意。如有不经意忘掉此规矩者会被人窃笑为:“不知礼儿”。厨子对“不知札儿”者在后续上菜中,闹些小小的恶作剧,要么菜中不放盐,要么咸得成了盐丁,让人哭笑不得。

禹州十三碗

十三碗中的丸子汤为客人辞菜标志符,当丸子汤上桌后,主客方便辞让道:“大家都吃好啦,不用再上菜啦”,这样方显主客的修养和老道。而陪客者则应答曰“菜还多着呢”。在主客的“坚辞”下,端上最后一道莱——鸡蛋汤,这道汤被人戏称为“滚蛋汤”,意为菜已上齐,宴席该散了。

禹州十三碗

热闹声中宴席圆满结束,主人这时开始忙着道谢、递烟、送客,满院的礼让声、嬉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如今、原汁原味、完完整整的农家十三碗已经很难吃到了,农村的宴席从莱品到规程渐渐向城市靠拢,要吃十三碗只有到城市里专门经营的饭店里去品尝了,可无论如何也吃不出乡间十三碗原本的味道,多了精致,少了家常。

传统的禹州十三碗源自民间,饱含民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亲朋邻里间质朴的亲情和独特的礼仪,充分体现了中原饮食文化朴实无华的独特魅力。

禹州十三碗

十三碗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正所谓“乡情乡意浓,粗茶淡饭香”。禹州十三碗,品尝的是菜肴,让人感受到的却是古朴的民风和浓浓的乡情。

禹州十三碗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