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访禹州卢照邻墓

2020-06-08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访禹州卢照邻墓

文 图:马国华

禹州,古称山国,境内颍水蜿蜒、溪流纵横,群山连绵,冈峦起伏。支流所注,群峰所结之处,多是帝师眼中的上佳风水宝地,自古以来,众多王侯将相,名士贤儒将禹州这片土地作为他们的魂归之所。

二十几年前我就知道,被誉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卢照邻,其墓就位于禹州城北,《禹州志》载:“石楼山东南,下为羊皮嶺,又东南五里曰土龙山,其阴曰土门,唐卢照邻墓在焉”。我早就有心访之,终于在一个风清云淡、树木染翠,油菜飘香的春日,我和友人一起踏上了寻幽之路。

车出市区,一路向北,从无梁路口向西,至汽车公园标志处再向北,沿山间公路蜿蜒前行几分钟,在一条干涸的河床西岸,一座山包突兀在道路左侧,山包下,一块写着“卢照邻墓”的指示牌立在一上山的小径旁。我们一行按指示牌上的箭头所示,沿铺着彩色水泥方砖的小径攀登至山顶,地势突然开阔,举目四望,群山环抱,林木葱蔚,清幽寂静。

我们穿过一片蛛丝乱结的杨树林,前方乱石之中,有一片油菜地,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艳,花丛中蝶戏蜂舞。油菜地旁,一座高大的土丘静静地矗立在荒野之中,真应了墓主人的一句诗:“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土丘下有一许昌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3月立的水泥碑,上书:“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照邻墓”。

访禹州卢照邻墓

卢照邻在“四杰”中年龄最大,比杨炯大15岁,比王勃大16岁,比骆宾王大18岁,可算是三人的前辈了。他一生作品丰富,《旧唐书》中载他有文集20卷,从宫廷到市井,从山川到边塞,从儿女情长到感怀人生,题材十分广阔,是四杰中作品最多的人。

他幼负诗名,《全唐诗》中录有其诗2卷106首,绝句、五律、骈文、歌赋,无不娴熟,诗风大气磅礴、粗犷豪放、清新刚健而又情感细腻,尤擅引经据典。“得成比目何惜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等诗句被后人吟诵不绝。

《诗学渊源》评价他的诗有奇气,冲破了南北朝以来的诗风,是唐诗的揭幕人,也因此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唐初文坛四杰,杨炯曾说:“愧在卢前,耻于王后。”

这位盛唐时期的文坛巨星为何会葬在禹州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下卢照邻的生平,并一起从他的诗作中去感知他的心路与足迹。

卢照邻出生于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一个家世显赫的富贵之家。其父曾为官唐江都尉和临颖丞卢仁朂,其爷爷卢子元为隋朝县令,其曾祖为北齐幽州大中正(考核官史的最高长官)卢旦,是东汉侍中卢植的十六代孙,自称是齐国姜尚的后代。他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无疑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他聪颖好学,过目能诵,且志向高远,十二岁即辞别父母离开朱门,风餐露宿,千里求师问学。

访禹州卢照邻墓

诗人自语:“裹粮寻师,蹇裳访古;探旧篆于南越,得遗书于东鲁;入陈适卫,百舍不厌其栖遑,虽累茧重胝,千里不辞劳苦”(《释疾文·粤若》)。他先去扬州跟隋末大学士曹宪学《苍》、《雅》,后又于贞观二十三年自扬州北上洹水,拜知名大儒王义方学经史。

唐高宗永徽五年,即公元653年,他“弱冠拜邓王府典签”(《朝野佥载》)。邓王是唐高宗的叔父、李渊第七子李元裕,典签是掌管王府书册簿疏的官员。历史上从典签职位上走向成功的不乏其人,如司马迁、司马光、班氏三兄等。此时少年才俊的他豪情满满,希望自己也像前人那样从典签做起,有所作为。

史载邓王好儒,家藏诗书典籍十二车,好学的卢照邻常披衣夜览,日夜诵读,竟读遍王府藏书,使他学识更加丰富。在这里他文思泉涌,志得意满,他在《释疾文》里回忆这段时光:“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回鸾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名。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①。

他随邓王宦游中州,吟诗赋文,西使塞外,写下了许多充满豪情壮语的诗作。“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刘生》);“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余剑锋在,耿耿气成虹”(《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邓王对他爱赏有加,常挽着卢照邻的手对来府作客的达官显贵骄傲地说:“升之(卢照邻字)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啊”,似乎玉带蟒袍、纱帽笏板正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他。然而世事远非卢照邻所愿,此时朝政适为长孙无忌等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所把持,重武轻文,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受到排斥,正如诗人所谓“文臣鼠窜,猛士鹰扬”的时代。杨迥诗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祖咏也写过:“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需请长樱”的诗句。

访禹州卢照邻墓

他在邓王府一呆就是十年,“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年复一年的消磨,使才子有了疲惫和焦虑。直到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高宗下旨:“内外官五品以上各举所知”(《旧唐书·高宗纪》)。于是,时已病重的邓王荐其入长安见于有司,被委任为益州的新都县县尉(是具体负责县府决议的长官)。在一个蛮荒之地当一名县尉,对一个志存高远的才子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随后几年,他一直在县尉的位置上忙忙碌碌却得不到升迁,使他更觉疲惫和惆怅。

他在《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锺阳驿》诗里写到:“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联翩事羁靮,辛苦劳疲恙。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

669年5月,卢照邻作《对蜀父老问》赋,自嘲其仕宦之不遇,讽刺时政。他写的著名的七律歌行体《长安古意》也暗含愤慨和讥讽:“长安大道连狭钭,青牛白马七香车……梁家画阁冲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起。”不久诗人或因这两首诗而为人诟病,滋生事端入狱。他在《穷鱼赋》里写道:“余曾有橫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

诗人在狱中以骚体文抒发内心的忧苦之情:“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长……凤袅袅兮木纷纷,凋绿叶兮吹白云……”(《狱中学骚体》)。“敷诚归上帝,应召在明君。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赠李荣道士》。

在友人的搭救下,诗人旋即出狱,并官复原职。但诗人经次一击,心灰意懒,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遂起江湖之思”。他在《释疾文》里他写到:“故闭门少事,蹈沧海而辞归,开卷独得,归茂陵而著书”。他官期任满后便“婆娑蜀中,放旷诗酒”(《朝野佥载》)。他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想以醉洒当歌了此一生。

在《春晚山庄率题》中写道:“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在《山林休日曰家》中也写道:“……戎葵朝露季,齐草夜含霜,南润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希望过上如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但他并非如陶渊明那样“性本爱丘山”般的发自内心的洒脱式归隐,而是如《于是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枊九陇》这首诗里说的那样:“无人且无事,独酌还独眠,……形骸寄文章,意气托神仙,……自哀或自乐,归薮复归田”,带着无奈的失意和不甘。

670年秋,时任沛王府修撰,同为“四杰”之一的王勃因一篇《斗鸡檄》触怒龙颜,被赶出沛王府,远游西蜀。时任地方官的邵大震邀王勃和从益州来此的卢照邻同游梓州的玄武山。同是离家千里,同是才华横溢,同是壮志难酬35岁的卢照邻与19岁的王勃惺惺相惜,相互作诗唱酬。卢照邻作《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王勃作诗对曰:“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哪从北地来。”

访禹州卢照邻墓

然而,去官后“放旷诗酒,婆娑蜀中”的卢兆邻不甘心就此苟且,再加上强烈的思乡情绪使他决意离蜀赴洛求官。他的这种思想在他赴洛前写给同事的赠别诗中有明显的流露:“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若风霜,思忆赴洛阳……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赠益府群官》)。

可知诗人来蜀后以节操自守,不与官场合污的为官原则为世俗所不容,也流露出他不甘居偏远的蜀地,希望回到父母亲人居住的洛阳城,并期盼有人能帮他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672年春,诗人再次怀揣梦想,决意赴洛了。离蜀前,卢兆邻与在孤寂失意中相识相爱时已有孕在身的川妹子郭氏分别,相约来日再见。一晃两年过去了,郭氏望穿秋水,卢郎却杳无音信,不久他们的孩子也死了,郭氏怨而生恨。一次偶然的机缘,郭氏认识了同被后人称为“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向他诉说其事。于是,骆宾王以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长诗为郭氏打抱不平,诗中以郭氏口气云:“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谁分迢迢经二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然而,他俩哪里知道,自卢照邻回洛后不久,即患上“风疾”(类风湿疾病),但仕心未泯的他在友人的引荐下于公元674年春抱病再赴长安,出入秘书省藏书室著书写作,“开卷独得,归茂陵而著书”(《释疾文》)。

不久诗人病情日重,遂在长安求医问药。自顾不暇,哪里还顾上远隔千里之外的这位红粉佳人呢?诗人只有以诗来抒发对郭氏的思念:“忽忆杨州杨子居,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诸兮罗绮月,朱萸湾兮杨柳春”;“……谤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江中望月》)。这些诗句是否说明诗人并非如骆宾王说的那样绝情而负心。

访禹州卢照邻墓

674年初夏,病情日剧的他打听到时任唐高宗御医的孙思邈居住在长安光德坊官舍,于是,治病心切的他“乃执师资之礼”求见,并问:“名医愈疾,其道何也?”孙思邈乃向其讲授自慎敬畏,清净自然,怡情养性及“和以至德,辅以人事”、“导以药石,救以砭剂”等修身养生之道。

一番高论令诗人心悦诚服,乃拜其为师学道养生,在《新唐书·孙思邈传》中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二人的师徒关系。一日,孙思邈随高宗避暑甘泉,卢照邻独卧官舍,见庭中有病梨一株,有感于时已九十二三岁的孙太医视听不衰,神形甚茂,而自己垂强仕(三十九岁)之年即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乃作《病梨赋》:“嗟乎!同托根于膏壤,俱禀气于太和,而修短不均,荣枯殊质。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质问上天,那些高木佳卉,王侯将相“何偏之雨露,何独厚之风烟”,叹上天为何对自己如此不公?

疾病的折磨,仕途的不如意,使卢照邻对官场有了畏难和厌倦,他在《早度分水岭》中写道:“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圆。付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他发出感慨,为官这条路实在不好走啊!674年末,他在《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的诗中写道:“寂寂芸香阁,离思独悠哉”,又想辞官归隐了。

访禹州卢照邻墓

675年初,孙思邈辞官归隐太白山,于是卢兆邻也辞去差事,追随孙思邈一道入太白山中,修道养性,炼丹治病。不久,又一噩耗传来,其父病故,诗人乃回洛阳奔丧。丁忧之中,因悲痛思念过度及因久服丹药中毒,病情更加恶化,他在《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中说:“……自尔丁府君忧,每一号哭,涕泗中皆药气流出,三四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

后来孙思邈离开太白山,悬壶济世,云游到禹州,在具茨山采药修道,丁忧期满的卢照邻竟于679年跟随而至。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具茨山下买地几十亩,凿通颍水支流环绕其宅,继续跟孙思邈养心修道,期盼疾病能愈。并且提前修筑好自己的坟墓,《新唐书》本传中曰:“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环颍水闭舍,预为墓,偃卧其中”。

终日学道吃药使他生活逐渐陷入困顿,自视出身名宦的他竟向友人乞讨起来,他在《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中说:“幽忧子学道于东龙门山精舍 ,布衣藜羹,坚卧於一岩之曲,……复偶于他方中见一说云:‘丹砂不精者,服之令人多嗽。’访知一处有此物甚佳,两必钱二千文。空山卧疾,家业先贫,老母年尊,兄弟禄薄……名流贵族、王公卿士以仁恻之心,达枯骨朽株者,孰能济之哉?今力疾赋诗一篇,遍呈当代博雅君子……”。

除了乞药外,还乞望在他死后,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仁人贤士能收其骸骨掩埋:“……朝英贵士、博济而好仁者,何必相识?故知与不知,咸送诗告,请无案剑②,同掩体骸云尔……”呜呼,言词何其可悲可怜!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曾为邓王府的“司马相如”之口,而二十四年前诗人的诗句还是:“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这位出身殷实世家,曾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竟落魄于此,让人感叹世事弄人,不禁令人唏嘘。看来贫穷到一定程度,不论多么清高的人都会失去尊严,坎坷的岁月真是把杀人的刀啊!

访禹州卢照邻墓

682年,孙思邈飘然长逝,卢照邻医病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他病情更加严重、自书言他“骸骨半死,血气中泡,四肢萎堕,五官欹缺。皮襞积而千皱,衣联褰而百结……”他的心绪每况愈下,一连写下五篇骚体文《五悲》:《悲才难》、《悲穷通》、《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似乎人间万物没几件事不令他感到悲伤了。

蔚蓝的江河,洁白的瑞雪此时在诗人的眼里也变成了:“河海暗兮繁云生,严风急兮密雪下,”无尽的愁云和悲伤笼罩在诗人心头。685年他写下绝笔之文《释疾文》,文中写道:“……覆焘虽广,嗟不容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③。余赢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寸步千里,咫尺山河……赋命如此,几何可凭?”向上天发出了悲愤的不平之问。

他决定离开这个让他冰冷、失望和悲伤的世界了:“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辞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苦何。……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明确告诉世人,他已选定了具茨山这个好地方,滔滔颍水将是他的归宿。

他躺在早已筑好的坟墓里,等待死亡。公元686年前后,不堪病痛折磨的卢照邻在寂寞悲苦中艰难地挪步到颍水旁,自沉入水而死。这位幼从曹宪习文字学,后跟王义方习经学,又从孙思邈学医道,自谓出入孔墨老庄,“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赤谷安禅师塔》),于天文学、佛学亦多猎涉的一代文杰竟以这样的方式逝去,成了盛世大唐最可悲的诗人。人们将其打捞上岸,葬于他生前早已预筑好的、我现在脚下站着的坟墓中。

访禹州卢照邻墓

几声春鹂的鸣叫,将我从回忆和感叹诗人的思绪中回过神来,诗人的坟墓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还依然是那么高大突兀。墓旁的几株小白杨刚发出几片稀疏的緑叶,春草离离,野风疏影,使人更觉凄凉、怆怀。

我登上冢顶,其上蒺藜丛生,草枝蔓长,穹顶正中,一前一后有两个不知何年留下的两孔黑幽幽的盗洞,洞口几乎被乱枝覆严,可见被盗时间已很长了。我探身前看,拨去乱枝,打开手机照明,向里观看,里面深不见底。晚年已穷困潦倒的诗人墓中究有何物能吸引盗墓贼光顾呢?估计金银财宝没有,笔砚、诗稿、丹药可能会有吧。诗人生前喜欢田园牧歌、空山幽谷,期望远离尘嚣,不被打扰,却不曾想自己生前精心筑好的安息之地,若干年后仍不得安宁,给这位本就悲苦的诗人增添了新的不幸。

访禹州卢照邻墓

纵观卢照邻的一生,其内心一直有较强的报国求功的儒家信仰,他才华横溢,满腹华章,却长期沉居下僚,仕途不顺。求功名而不得,欲归隐却不甘,一直在“出仕”、“入仕”的矛盾中挣扎,精神苦闷中,借老庄思想去寻求精神安慰,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情绪发诸笔端,终生不能从痛苦和愤懑中走出,最后自沉于水,也是诗人对此耿耿于怀的不屈抗争。他的诗前期热情奔放,随后孤寂清幽,最后转向悲苦凄凉,诗风的转变正是诗人内心世界演变过程的体现。

卢照邻在《释疾文》中自己概括其一生:“先朝好吏,余方学于孔、墨;今上好法,予晚受乎老庄……登封礼日……屡下蒲帛之书,值余有幽忧之疾。”意思是,唐高宗前期重视官员的实际才干时,他还是个无从政实绩的儒生,后来皇上喜欢法家时,他却接受了老庄的思想,成了一个炼丹治病的道士,后来高宗封禅泰山,屡次在全国征召贤才时,他却已身染沉疴了。可谓虽生在盛世,却仍不逢时,再加上初唐重武轻文,而他又有幽忧之疾,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出相入将是必然的结局。

徘徊冢前,思绪乱飞,不禁想到历史上的几位才子:如同是“四杰”的王勃、杨炯、骆宾王,以及屈原、贾谊、李贺、李商隐、枊永、唐伯虎、罗泽南等,无不是天赋异禀,少年成名,文笔溢彩、学识过人。却大都仕途失意,命运多舛,个个都是不堪的结局,不能不发人深思。

他们勤备好学,才学出众,过早成名,在众人的掌声中,难免被人所妒忌;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无暇游刃官场,因而在别人眼里他们曲高和寡;他们作风坦荡,纯性率真,一腔热血报国,极易抨击世俗,也易被小人利用,得罪权贵;受时代局限,他们深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家思想熏陶,他们都有建功立业的忠君思想,一旦壮志未酬,或稍遇挫折,便不能释怀,或忧愤成疾,或英年早逝,造成悲剧人生。人生的航船,还未出发,暗礁、陷坑已经布下,速度越快越易触礁,稍有不慎,即刻倾覆。在封建体制下,宁作平庸的石头,别做漂亮的花瓶,否则轻轻一击就会粉碎。

他们张扬、高调的个性和行事脱俗、敢于创新的作风与儒家讲求的中庸之道相冲突,与桎梏人们思想的八股取士法则相悖逆,也因此,他们往往得不到朝廷重用。但试想,这些才子们如果都是一些循规蹈矩,人云亦云,哆哆嗦嗦,趋炎附势的文奴,又怎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气势恢弘又富有创造性的佳作?又怎能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昨夜星辰昨夜风”这样耐人寻味又具有感染力的诗句?同样卢照邻也摆脱不了前朝宫廷诗的羁绊,成不了唐诗的揭幕人,也就成不了“四杰”之一。

冢东的河溪早已干涸,似乎是上天对曾吞啮才子生命的报复,但我对其自绝于世不敢苟同。社会纷纷扰扰,人生艰辛不易,每个人看似光鲜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磨难,对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更应积极面对生活,在不尽如意的人生里顽强地活下去。有一句话说得好,善良的人决不能总是躺在泥泞里,眼睁睁看着生活把我们踩扁。

具茨依旧,斯人已逝,墓冢仍在,诗篇犹存。诗人虽没文治武功,但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不朽的诗篇,造就了对后世文坛无法估量的贡献,诗人也得冠以“四杰”之名号,使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诗学界的丰碑之上,也算是对诗人的慰藉吧。

访禹州卢照邻墓

回望卢墓,感慨万千,群山巍巍,青翠苍莽。“茨山有薇兮颍有渏,夷有柏兮秋有实”,一颗曾耀眼的诗坛巨星、一代文杰,终得如己所愿永驻这美丽的具茨山中、颍水之畔,使得这一美丽的华夏文明渊源地平添了更多的内容和文采。

注:1

①“屠龙”典出《庄子列御寇》,比喻高超技艺;“刻鹄”典出《后汉书·马援传》,喻效仿先贤。李膺:十岁的孔融曾攀亲拜访的人物;张华:西晋被阮籍评为“王佐之才”的政治家、文学家;郭林宗:东汉末年学者,太学生领袖;王夷甫:西晋玄学领袖,才学过人。

②:以手抚剑,愤怒。

③:覆焘:原意被子,引申为恩泽;嗟:叹;亭育:养育;恩已绝乎斯代:在我这一代断绝。天不容我。

访禹州卢照邻墓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