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2020-07-19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在禹州市南三十五里处有一个村庄叫钧阳宫村。钧阳宫以前是个古老的庙宇,解放以后才被完全拆除,只剩下两座高大的青石碑。一座是明朝吏部天官马文升所立,碑上刻有马文升撰写的碑文,手迹也为马文升亲书。碑高四米有余,宽近一米,厚度达五十厘米,碑头上雕刻有十二条飞龙。碑座是大青石雕刻的赑屃,驼着大碑。另一座是唐朝国公尉迟恭敬德所立。此碑虽然没有马文升的碑高大,也差不多,造型基本同。

这两座石碑都被毁一九六四年。据老人们介绍,钧阳宫是一座很古老,建筑面积非常大的建筑群。这里一直都在流传着“先有钧阳宫,后有禹州城”的说法。说钧阳宫是大禹所建,是大禹治水时居住和议事的地方。大禹因治水心切,却很少在这里歇息,可这里却住着几十号人,最主要的是住有大禹的一位妃子——七娘。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说到七娘,这里有一个故事。公元前二千多年,大禹受舜之托,接替其父职治理中原的洪水。由于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被舜所杀。大禹接职后丝毫不敢懈怠。他经常跋涉于登封与三峰山一带,调查水情,调集治水大军,奔波操劳。

在三峰山一带,有一个氏族部落,酋长叫智睿,他身边有七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取名七娘,七娘聪颖贤淑,颇懂事理,且有智慧。由于大禹治水常到她家走访做调查,得到她父亲的多方支持,和她父亲成了好朋友。七娘也多次见到大禹,见大禹一表人才,坚毅忠厚,产生了爱慕之情,就主动向她父亲提出要追随大禹,帮助他治理洪水,他父亲也很同意。

七娘有一套打草鞋、编斗笠、织簑衣的好手艺。父亲答应后,他就为大禹精心打制了两双草鞋,一顶精美的斗笠,一件上好的蓑衣。当大禹又一次来到她家时,七娘的父亲唤出了七娘,让献出她为大禹准备的礼物。大禹见到这些礼品后很是欢喜。酋长智睿这时向大禹说明了心意,大禹很中意,当天就让七娘跟他走了。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大禹有一位原配妻子名女娇,住在安徽老家。他对第一任妻子和七娘都很爱慕,称七娘为奇妃。但治水毕竟不是女人们的事,一天,大禹对七娘说:“奇妃,我治水的任务很重,也很艰苦,时间长了你会受不了的。我想你有一手编织的好技艺,前沿治水的人们也非常需要鞋、帽和簑衣,在糜山有个叫“龙冈”的地方,我曾多次堪察水情路过那里,“龙冈”地势较高,南北西三面环水,树木繁茂,人烟稠密。我准备在那儿给你建一大院,并派一些人陪伴你。你就把那里的人组织起来,教他们编织手艺,让他们多打些草鞋,编些斗笠,制些蓑衣,我会经常派人来取。这样,你也等于为治理洪水出了力,你以为如何?”

七娘听了以后,认为大禹想得很好,他不但倾心治理洪水,还非常关心自己,关心那些帮他治理洪水的劳动者,是一位难得的好夫君,于是欣然赞同。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龙冈”据说就是现在范坡南三公里处的梅山岗,古时候称“大陵”,也叫“龙冈”。那时的“龙冈”面积很大,地势也高,方圆几十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地形地貌也在发生着变化。

当时大禹通过多次考察,选定了龙冈正南一处较为平坦,树木又稠密的地方,做为建筑之地。那时搞建筑全用树木,就地取材,“伐木为邑,横木为室”。大禹安排了一个懂建筑的工匠,具体负责建设院舍工程,他自己又奔赴了治水第一线。工匠们按照大禹的要求,先方出了一块地方,在树上做出标记,把不在线的树木砍伐掉,把在线上作有标记的树留下,然后再把砍下的树木截成木桩,补栽在线的空白处,补严实之后留下大门,一个院落就形成了。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第二步,建房。先号出房屋的位置,宽窄大小,留下做墙的柱木,墙内无用的树木全部伐掉,然后再用截好的木桩横着垒起来,并用藤条加固,就是房屋的墙。上棚全部用笔直的圆木稠密的排列,最后在房坡上盖上厚厚的茭草,形成坡度,这样就不漏雨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大院建成了,大禹看了很满意,赐名为“濯龙宫”。

七娘被大禹安顿到了“灌龙宫”以后,她一心想着让大禹早点把洪水治理下去,除了积极为大禹出谋划策外,就着手组织当地的妇女上山打茭草。(茭草是一种长得又深又柔韧的草),砍伐竹子,破竹蔑,为治水的人们编织草鞋、斗笠、蓑衣。当时还没有进入铁器时代,可见她们的劳动是多么艰辛。可七娘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和蔼可敬,很多人都愿意和她在一起。七娘不辞劳苦,不厌其烦,手把手地传教大家编织技术。

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就在洛阳、登封、信阳一带。当时他正带领人们在开凿一条排水的长河,叫吕梁江。他先从东南方的下游开挖,把洪水慢慢地引入东海。工程的后期大禹非常忙碌,一天到晚奔波在河堤上,指挥大家如何加快开凿进度。由于天气和生活条件很差,民工们饿、累、病减员情况很严重。大禹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他不断的想方设法征集民工,筹措工具和食粮,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历史上传说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一是忙碌,二是舜帝催促紧急,不断派人督察,他根本没有时间回家,也不敢轻易回家。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七娘看到大禹有一段时间没有派人回来取物品了,就知道他一定是遇到了困难,顾不上派人回来了。于是七娘就对那些做鞋、帽的姐妹们说:“工地上太忙了,一段时间大禹都没有派人回来,我们做出的鞋、衣、帽也不少了,咱们就给他们送去吧”。这些妇女的家人大都在工地上干活,也都很惦记他们,七娘的提议大家都同意。这时挖河的主阵地,就在距“濯龙宫”三十多里的三峰山,大家通过准备,第二天,七娘带着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妇女,背着做好的草鞋、斗笠、簑衣,浩浩荡荡地向工地出发了。当她们走到距离三峰山十来里,有个叫凤凰岭的地方,大禹知道了,就派人把她们接住,把东西带走了。七娘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深情地向工地的方向望了一会儿,领着姐妹们就返回了。

以后,七娘不断地带着这些妇女们,为治理洪水的民工送物品,又总是送到凤凰岭这个地方。七娘为治理洪水的民工送鞋帽衣物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古代勤劳善良的贵族妇女,大禹的第二个妻子——奇妃,就在凤凰岭,现在大吕村西北的岗上,为她建了一座庙,取名七娘庙。一直以来,每逢初一、十五到这里祭拜的人很多,香火很旺盛。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大禹终于和人们一道把中原的洪水治理下去了。洪水撤了以后,土地露了出来,人们开始了农耕种植的生活。

大禹姓姒,单字禹,治水成功以后,才被舜帝封为大禹,暂住糜山龙冈的濯龙宫。后来濯龙宫经过修建扩大,禹又把它更名为“濯龙城”,也是启的诞生地,启的母亲即奇妃。大禹死了以后,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夏朝,仍居于此。后启又在具茨山南颍水岸边建“夏亭城”,做为夏朝的都城,进行搬迁。以后又改夏亭城为阳濯城。早期的濯龙城一度荒废,到了春秋时期,我国民间的宗教蓬勃兴起。道教始祖李耳云游到此,看中了这块地方,曾在此多年,潜心研究他的学术经典《道德经》。以后多年,这里一直都是道教学术的研究基地。

到了东汉时期,张道陵正式创立道教并尊老子为始祖,废弃的濯龙城更名“钧阳宫”成为道观。首任观主号称“糜山真人”。他知道“濯龙城”曾是大禹所建。为了表示对大禹的尊重和纪念,糜山真人特意在正门里面建造了禹王锁蛟井和古钧台,以示对大禹的敬仰。唐宋时期,钧阳宫香火最鼎盛,聚集道侣二三百号人。在历代道长的指导下,钧阳宫也在不断地更新、扩建和完善。前来朝拜、问ト、还愿的人络绎不绝。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唐朝名将尉迟恭敬德曾重修钧阳宫并立碑作纪,明朝元老马文升也曾多次光顾钧阳宫,并捐资重修,立下碑碣,(钧阳宫现存有马文升残碑数块),全国的名流、文人骚客、富豪商贾到钧阳宫朝拜、祭祀、捐资的更是数不胜数。庙院留下的碑碣多达一百多尊。东汉末年,禹郡五经博士李登云,联合亲友发出号召。钧阳宫百里范围内,一些乡绅名流纷纷响应,自愿向钧阳宫捐款。一时间参与者达百人之多。碑文记载,钧阳书院捐银二十五万两。在李真庆、李静友等人的主持下,将钧阳宫整个殿宇、围墙修缮一新,并立下纪念碑一尊。该碑2018年被发现,现保存于钧阳宫村部。

进入民国以后,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香火逐渐衰弱。庙宇的房屋围墙,院中的树木不断遭到破坏,已经不成样子。但还有一些无家可归的穷人经常居住其中。解放以后,由于当地政府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淡薄,一度拆除了庙宇中的所有设施。用拆下的砖瓦木料建了一所村民小学,使钧阳宫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建筑,全国最有名的文化名苑毁于一旦。惜哉!悲哉!至今民间一直还在流传着一句话“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钧阳宫是我国少有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变化的见证,不应该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