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2020-08-24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文:刘月霞丨图:网 络

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做支撑,要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为根本,才能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它不仅仅需要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繁荣,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文化传承和发扬。

我们禹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人才辈出,史书上有这样的一段话:“阳翟自古为人才之渊薮,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浹渫而扬波,其人磊落而英多,且声溢四海,施及万年,非一方之彦、一时之秀也!”

也就是说,在我们禹州这块热土上孕育了很多全国乃至世界上的杰出人才,比如说:秦大丞相吕不韦、谋圣张良、御史大夫晁错、画圣吴道子、顾命大臣褚遂良、五朝元老马文升、天生奇才郭嘉等,这些杰出的人才不仅为当时的历史画卷涂抹上了绚丽的色彩,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传说,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今天咱们别的暂且不讲,就讲讲《禹王大帝》。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华夏五千年,根基在河南,巍巍大禹州,夏都有渊源。禹州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提起大禹,大家都不陌生。在禹州南关有一座塑像,他头戴斗笠,手握耒锸,面向东方,那就是大禹像。为什么要将大禹的塑像塑在我们禹州这里呢?我就先给大家讲讲“大禹与禹州”的关系,讲讲“禹州”这个名字的由来。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这里是夏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称“夏地”。由于大禹治水有功,帝尧就把他封到了“夏地”,叫“夏禹国”,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改称“禹县”、“禹州”、“禹州市”,这就是“禹州”名字的由来。

大禹建夏都于禹州,夏启继位与禹州,少康中兴与禹州,由此禹州被称为“华夏第一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

数千年来,大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人们都把他当做楷模,当做典范,当做英雄,当成神来敬奉。

01

大 禹 出 世

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出生在公元前2163年6月6日,距今已经四千多年了。他的父亲姓姒名鲧,鲧是中原地区祟族部落的酋长。祟族部落就在今天的嵩山一带。由于鲧性情高傲,公正无私,正直坦率,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崇族部落在嵩山一带很有实力,被帝尧封为“有崇国”,鲧便被称为“祟伯鲧”。

大禹的母亲叫修己,聪明贤惠,温柔善良。两口子恩恩爱爱、和睦相处。美中不足的是,两口子结婚十几年,还没有生育子嗣。古时候男子十七、十八岁,女子十五、十六岁,就结婚生子了。而修己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生育。有一天晚上,求子心切的修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穿着一身红衣服,爬到一棵红果树上,摘了一颗红果,就扔下来。修己正仰脸看他,这颗红果正好落入修己口中。小孩觉得好笑,便拍着双手,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身子一仄歪,从树上掉了下来。修己赶忙举着双手去接他,小孩“扑通”一声,落入了修己怀中。修己梦中惊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第二天就觉得头晕目眩,无精打采。于是就请郎中前来就诊,郎中号脉一看,高兴地说:“恭贺夫人有喜了!”祟伯鲧闻讯,立即杀猪宰羊,叩谢天地。

妇女怀孕正常情况九个多月就生了。而修己怀胎十三个月了,依旧没有分娩的迹象。于是祟伯鲧就决定为修己剖腹生子,大禹就这样来到了人间。这孩子的长相令修己很觉惊疑:虎鼻河目,駢齿鸟啄,额头又高又大,耳朵上有三个耳孔,脖子又细又长,胸口上长有七颗黑痣,犹如北斗星一般,脚底下也有很多纹路。修己就对鲧说:“你看这孩子,怎么长得这般模样?”

祟伯鲧仔细看了一番,兴奋地说:“你这才是缺少见识哩,自古就是贵人异相。就说黄帝吧,怀孕二十五个月才出生,生下来两只眼睛往外凸着,如同龙的眼睛一样。再说帝尧吧,一生下来两排牙齿都扎齐了,眉毛还是八彩的,再说帝舜吧,生下来一双眼睛里都有两个瞳孔。我看我这孩子长得与众不同,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比他爹我要强多了。”修己听后,就笑了笑说:“那就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祟伯鲧说:“这孩子一生下来,胸口上、脚底下都长有那么多黑痣和纹路,就给他起名叫文命吧!”因为大禹的父亲姓姒,就叫姒文命,这就是人们所崇敬的大禹。

02

临 危 受 命

尧舜时期,中原一带洪水泛滥,山川丘陵到处是汪洋一片,房倒屋塌,庄稼被淹,野草疯长,野兽成群,大多数人都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四处游荡,过着饥寒交迫、风餐露宿的生活。那时候的野兽比人都多,也比人厉害。人为了逃避野兽,不得不在树上筑巢、在崖边挖洞躲野兽,栖身保命。外出寻觅食物,也必须三五结伴,相互照护。总的形势就是洪水肆虐,洪水逼人,野兽撵人、猛兽吃人,人类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最先,帝尧派共工前去治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也是当时实力最大的共工氏部落酋长。他采取铲高垫低、修筑堤坝的方法,堵截洪水,就这样治水治了四十一年,老百姓连二十年安稳日子也没有过成。

帝尧很失望,就免去了他的职务。召集四岳重臣商议,另选一个人做“水利部部长”,领导大家治理洪水。四岳重臣都不约而同地推荐祟伯鲧,担任这个职务。帝尧一听便摇摇头说:“能够担当大任的人,一定要心胸宽阔,为人谦逊,才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就事业。祟伯鲧这个人性格高傲,自以为是,从来就听不进去别人的善言,他能行吗?”大臣们却一致认为:“祟伯鲧虽然性情高傲,但他很有能力,是个奇才,实力也很强,大家都很佩服他。当下最适合的人,莫过于祟伯鲧了!”帝尧听后,便无奈地说 :“那好吧,就试试看吧!”

其实,鲧是个胸怀大志,很有担当的人。他看到百姓们数十年来遭受洪水侵害,被淹死的、冻死的、饿死的,以及被野兽咬伤的、咬死的,不计其数,心痛不已。所以就很爽快的接受了治理洪水的重任,并满怀信心地对帝尧表态说:“臣定能担当此任,给我十年期限,如若不能治好洪水,愿意接受一切惩罚!但是不要给我配备众多副将,相互掣肘,影响我的工程进展。”帝尧听罢,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封他为“崇伯鲧”,让他自寻助手,合力治水。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从此崇伯鲧就抛家舍口、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治理洪水当中。鲧的治水方法与前任共工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是“修堤打坝,以堵为主”。当时帝尧的京城在太原,成年被洪水包围着,举目四望,一片汪洋。他为了保护京城,就围绕京城筑起了两条长达几百里的堤坝,像屏障一样把京都保护起来。这办法对于帝都来说,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一时间京城的洪水平息了。

为了确保都城安全,鲧专门组织护堤队,日夜巡逻在河堤上,发现险情,立即加固,帝尧的忧愁总算缓解了许多。但是也由此种下了隐患。堤外的洪水经年累月,越聚越多,越聚越深,终于有一天,狂风大作,天降暴雨,洪水把堤坝给冲毁了,京城被淹了,城中人口集中,无处逃避,造成了更大的灾害。

帝尧一怒之下,就下令将祟伯鲧流放到羽山,尔后杀了。

鲧死后,洪水依然泛滥。帝尧又召集四岳重臣说:“共工治水四十一年,没有二十年安稳;鲸治水九年,不但没把洪水治平,反而把京城给冲毁了。如今洪水依旧,民不聊生,这治水重担该有谁来承担呢?”

舜做了几年司空,就推荐让祟伯鲧的儿子禹来“继父治水”。帝尧一听就问道:“祟伯鲧把我的京城都给冲毁了,为什么还要他的儿子来接此重任?”司空舜就站出来说:“祟伯鲧治理洪水伊始,他的妻子修己就患病死了。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在家无人照看。祟伯鲧就把他带在身边,跟着他一起治水。他这个儿子叫姒文命,虽然年龄不大,但非常聪明,在跟父亲治水时,经常给他父亲提出一些新见解。崇伯鲧不听,骂他是小儿之见!假如祟伯鲧当初能够听取他儿子的建议,既堵又疏,何至于造成这么大的灾难?再说他这个儿子自幼就跟随他父亲治水,对于这里许多地方的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比起新手要省许多时间。如果让文命治水,他一定会汲取他父亲的教训,取得好的结果。”

帝尧摇着头说:“尽管如此,我把他父亲杀了,他不嫉恨我吗?他会愿意接受这项重任?”舜说:“文命这孩子是个贤者,他非常宽厚善良,并不是那种心胸狭窄之人。为公为私,这种大是大非的道理,他会明白的!”帝尧说:“那就让我亲自见见这个文命吧,而后再作定夺!”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于是大禹就被招来了。帝尧一看,文命是个九尺六寸上下的汉子,高大魁梧,膀大腰圆,哪里是个孩童啊!不由心中暗喜,对文命说:“共工治水治了四十一年尚无成效,你父亲治水治了九年,都没有把水治住,反而把我的京城给冲毁了。现在司空舜和四岳重臣都推荐你来治水,你觉得有这种能力吗?再说我把你父亲杀了,你不嫉恨我吗?”

大禹态度端正地说:“我父亲被杀是公事,不是个人恩怨。而且我父亲临终前曾留有遗言:希望我继承他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他的遗愿。我会汲取前辈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危,我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完成我父亲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

帝尧一听,非常满意。就让他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承担起了治理洪水的重任。

03

大 禹 治 水

大禹临危受命,接受了治理洪水的重任,心中难免波涛汹涌。心想:治理洪水,是关系着天下百姓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也是帝尧诸多事务的重中之重,更是他父亲临终遗愿。父亲临终前曾嘱咐他说:“儿呀,我死后望儿你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实现我的心愿,替父亲向天下百姓赎罪!”

想到这里,大禹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对父亲诉说。于是他就连夜奔赴羽山,趴在父亲坟前失声痛哭:“爹爹呀!您为了拯救百姓,一心想把洪水治平,怎奈天不祐人,连降暴雨,使您九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为治水您不分昼夜,操心劳累,为治水您不顾母亲生儿时落下的病根,在孤独中撒手人寰,让您牵着、背着孩儿,翻山越岭,四处奔波。虽然爹爹您治水未成,但是您的毅力,您的顽强,您的精神,永远是儿子学习的榜样!”

大禹告别羽山。随即赶到治水前线,召集曾经跟随父亲治水的老部将,共同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定治水方案。那就是“以疏为主,疏堵并用”的方法,使小水如川,大水入河,江河入海。

大禹治水,首先从黄河开始。在治理黄河支流‘伊水’和‘洛水’时,大禹披荆斩棘,攀上山顶,举目眺望:只看到一望无际的洪水,已经分不清哪是沟、哪是崖,哪是丘陵,哪是平川。他冒着生命危险,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治水大军,手牵手、肩并肩,挖沟渠,疏河道。曾经多次不慎落入深沟,多少次被野兽逼迫、毒蛇袭击,他都全然不惧,依然拄着拐杖,奋斗在治水第一线。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当地百姓也因此深受感动,主动前来帮助治水大军。消息传到了河伯那里(河伯就是古时管理河道的首领),当时已年过百岁的河伯,四处寻找大禹,要把他珍藏的两件珍宝——《河图》、《洛书》,奉献给大禹。《河图》就是先辈们治理洪水时所绘制的“水系图”,上面把黄河及其大小支流,标注的一清二楚。《洛书》就是用文字和符号记述的各个地方的野兽、猛禽的名字、体貌、特征、嗜好以及避讳。

河伯从来没有见过大禹。他听百姓都在传说大禹的故事和精神,很受感动,所以决定要把这两件珍贵的宝物交给大禹,为大禹治理洪水减少点磨难,减少点牺牲。一天,河伯来到河边,看见对岸有个高大魁梧的后生,就大声问道:“喂——请问大禹在哪里?”

大禹抬头一看,对岸有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在找他,就立即趟水过去,对着河伯恭恭敬敬地施礼道:“大伯,我就是大禹,奉帝尧之命前来治水,请问前辈有何指教?”河伯一面身前这位彬彬有礼的年轻人,就是大禹,便高兴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河图》、《洛书》交给大禹。并郑重地说:“这是祖传的两件宝贝,也是先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物,如今我已年过百岁,阅人无数,觉得你是一个靠得住的人,现在我就将它传授给你了!”说完就转身而去。大禹欣喜若狂,目送河伯渐渐远去,心中无限感激。

大禹得到《河图》、《洛书》后,就按照上面的指点,该堵的堵,该疏的疏,顺利地疏通了河道,把伊水和洛水引入了黄河。

禹州先贤——夏禹建都于禹州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