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2020-09-07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方山有一个村落,名叫郡王沟,虽然名字中有郡王二字,却从没有住过王爷。一次,在与一位老人的交谈中,让我对这个村落有了深层认识,这种认识正源于一处历史遗存,方山人民充满智慧的防御工程——躲兵洞。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文:耿清华丨图:网 络

方山,古称龙山,又名方城山,因方雷氏封邑于此而得名,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至今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方雷氏后裔来此祭祖。方城山上有朱太尉墓,山下曾经还有一座古庙名曰太尉庙,是远近闻名的历史遗迹。正是这座名山脚下往西不足三里的郡王沟村,一处高约20米的土崖里面,却藏着方山人民用智慧与杆子、土匪、杂牌军、日军及伪军斗争的历史。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洞口,似乎经过百年的沧桑巨变,正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据《禹州市志》记载,明朝末年,烽烟四起,大部城堡被夷为废墟。直到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禹州官府为防守自卫,在四乡构筑寨堡。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活动频繁,兵事遍及禹州全域,地方官绅因惊恐在四乡增筑寨堡。至民国初年,又为防御兵匪祸乱,较大村镇均构筑和加固寨堡。全县寨堡最多时达到222座,方山周边一带有32座居多,但至今留存甚少。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郡王沟躲兵洞以其四百余年的历史,展现给人们一段被遗忘的故事,躲兵洞俗称天洞,因其筑于土崖之中,具有隐蔽性而得名。据居于当地的王振海老人介绍,洞体始建于明末,清咸丰年间,当地乡绅王成林为了躲避土匪的扰乱,出资修建完善,并在躲兵洞正上方土崖之上建筑起一座土寨,用于瞭望和观察敌情,至此,整个防御结构基本成型,成为随后百余年当地村民避难场所。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躲兵洞共有洞体多达十多个,可供数百人躲藏。每个洞长约6米、宽约2.5米、高约2.5米,洞与洞之间各有小门串联,每个洞临土崖一侧均有一个方形或圆形小孔,用于瞭望、放置土炮、土枪。躲兵洞入口位于土崖下小河旁的石缝中,河道上设有木板搭制的“天桥”,遇紧急情况,用石块、泥土迅速填塞土崖东侧河道,待村民躲入后拆除,河水上涨,入口便藏于水下。

洞中还修有环形小道,从入口处出发,沿洞内一圈不用回头,仍能走到入口处。洞与洞相连处仅一人能够通过,并设有陷阱,平时铺有木板,来敌时撤掉木板并进行伪装,达到防御、威慑敌人的目的,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方山获得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躲兵洞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功能,后来因雨水浸泡、冲刷,长期无人维护,入口附近近三十余米的墙体发生坍塌,入口也因河床上升而长埋地下。洞上方的土寨,被当地群众拆、扒,用于平整壕沟使用,只剩下五、六米长的残桓断臂,最终,形成遗迹,被人们冷落并淡忘。

其实,像躲兵洞这样的历史遗迹还有很多,比如方山寨、彭沟寨至今还有部分建筑、城垣遗存,还有像豫西抗日军夜袭方山寨等许多故事,需要我们抢救性挖掘,去发现当地人民抗击侵略、躲避战乱、谋求幸福生活的斗争史。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方山不仅有历史人文遗迹,还有许多像井沟地下溶洞等自然遗迹等待我们去探寻。如果将整个禹州西部星星点点的遗迹和景观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文自然景观工程,相信在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今天,禹州的地方经济必然更富强、文化必然更繁荣、社会必然更和谐、生态必然更优美、人民生活必然会更加安居、更加幸福!

探寻历史的遗迹——禹州躲兵洞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