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文化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2021-06-09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文:段红克 | 图:网络

小满来临麦渐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麦香,一声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

童年时,看生产队队员在田地里割麦、捆麦,在打麦场里垛麦、摊场、碾场、扬场,觉得十分有趣。长大后,也要割麦、打麦,才深深地知道其中的艰辛与劳累。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18岁那年的麦收时节,天刚蒙蒙亮,父亲便喊我们下地割麦。干到上午10点多,烈日便开始灼烧,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裳,可为了抢收抢种,父亲要求我们坚持到中午。好不容易熬到结束,回到家草草地吃了碗蒜面条,倒头便睡。

下午2点多,父亲就喊我们起来。我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头晕沉沉的。洗脸时,鼻血从鼻孔里滴了出来。我用凉水拍打脑门,血流不止,鲜血染红了一盆水。父亲赶紧采来三七的叶子,搓成条塞进鼻孔。鼻子塞住了,被堵住的鼻血又流进了喉咙,咸咸的,难受!自此,我落下了流鼻血的毛病。每到麦收季节,都要流鼻血,而且一流就是好几日。直到2005年做了手术才好转。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那时,打场用的是打麦机,全村只有一两台,轮到我家时常常已是疲惫的黄昏。将打麦机推到麦垛附近,竖起挂有200瓦灯泡的木杆,戴上草帽与口罩,拿起桑杈与扫帚,各就各位。闸刀一合,灯泡猛地一暗,伴随着打麦机里劈里啪啦的脆响,灰尘便翻滚着从打麦机的出口处冒出来,弥漫在打麦场上,将打麦人包裹得严严实实。

两三个人快速地将一捆捆麦从麦垛上拽下来,解开后迅速递给守机口的人(我们叫扵麦的)。扵麦的人将麦送入打麦机后,秸秆很快就从机器的出口喷出,麦子从下面的出口处流下。两个人立刻把喷出的秸秆挑开,避免秸秆堆积堵住机器出口。另外两人负责将流入簸箕的麦子端到不远处,倒在铺有塑料布的地上。最后还要一位有技术的人打掠儿,用扫帚将麦余子从麦子中扫出。我常常负责垛垛,站在不断升高的麦秸堆上,将撩上来的秸秆摊开压实。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打麦机飞快地转动,打麦的人丝毫不敢懈怠。到处都是灰尘。尽管人们戴着草帽和口罩,穿着密不透风的衣服,但灰尘依然会透过衣草帽、口罩和衣服,钻进鼻子里、耳朵里、口腔里,粘在出满汗水的身上,黏黏的,痒痒的,十分难受。有时,尖肚蚂蚁不知道什么时候爬到身上狠狠地咬上一口,但面对堆积如山的秸秆,也不可能停下来进行处理。

当整垛的麦打完时,打麦机终于停了下来。人们取下草帽,摘下口罩,脸上露出深浅不一的灰尘,我们常相视一笑,彼此戏称“花狗脸儿”。将满嘴的灰尘狠狠吐出,清除鼻孔里的尘土,而衣裳的尘土被汗水浸淫成一片,却拍打不掉。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打麦需三四家联合,打完一家的麦子后,再移动机器,清理打麦场。通常要通夜劳作,对还未满18岁的我简直是一种煎熬,尤其到凌晨一两点,干着干着就想睡着。有时,我会趁着中间挪机器的空隙,靠着麦秸垛眯上一会儿。

黎明时分,一场的小麦全部打完。还要将成堆的麦子儿装入编织袋,用架子车拉回家中,再一袋一袋背到平房上晾晒。一切就绪,漱漱口,洗洗脸,擦擦身,顾不上吃饭,身体沾着床就睡着了。

禹州:麦收时节的记忆

时至今日,农村早已实现了机械化。一到麦收时节,大型联合收割机自南向北浩浩荡荡,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奔驰。就连偏僻的山村,也不需人们在烈日下挥镰收割,只需坐在田边的树荫下,静等收割机将收好的麦子倒入三轮车中。

农业机械化,让农民摆脱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农忙时节不再劳累,农村人过上了梦想中的幸福生活。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禹州画家——首届美术作品在线展



 
  
返回首页